-
  • 热门搜索: 邀请函 销售工作总结
  • 当前位置:九游会ag-j9九游会网站 > 范文大全 > 八号文库

    劝学-九游会ag

    栏目:八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独影花开 时间:2024-06-16 21:53:45

    第一篇:劝学

    劝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 注音字

    中绳(zhîng)槁暴(gǎopù)蓼(liǎo)蓝 靛青(diàn)须臾(yú)舟楫(jí)

    跂而望(qì)蛟龙(jiāo)跬步(kuǐ)欲盖弥彰(zhāng)蛇鳝(shàn)驽马(nú)

    可镂(loù)骐骥(jì)爪牙(zhǎo)锲而不舍(qiè)砥砺(dǐlì)舆马(yú)埃土(āi)参省(cān xǐng)

     容易写错的字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4君子生非异也

    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6驽马十驾 7锲而舍之

    8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 通假字:

    1輮以为轮——“輮”通“煣”,使„„

    弯曲。

    2虽有槁暴——“有”通“又”,“暴”

    通“曝”。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zh

    ì),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 重点虚词:

    (一)而 1而青于蓝 2而寒于水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5吾尝终日而思矣 6吾尝跂而望矣 7登高而招 8而见者远 9顺风而呼 10而闻者彰 11而致千里 12而绝江河 13而神明自得 14锲而舍之 15蟹六跪而二螯

    (二)之 1取之于蓝 2蚓无爪牙之利 3筋骨之强

    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5輮使之然也

    (三)于 1取之于蓝 2而青于蓝 3而寒于水 4善假于物也

    (四)焉 1风雨兴焉 2蛟龙生焉 3圣心备焉

    (五)者

    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 活用词

    (一)名词作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每日、每天。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作状语,“向上” “向下”

    (二)名词作动词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 水:游水。

    (三)使动用法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动词的使动 使„弯曲)

    2、加舆马者,非利足也(形容词的使动 使„走的快)

    (四)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形作名 曲度、弧度)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形作名 高处)

    3、积善成德(形作名 善行)

    ●特殊句式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写作特点

    1形象贴切的比喻:运用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这些比喻的运用灵活多样,生动 形象,增强了表达效果,使 论证更有力。2大量运用排比和正反对比,增强了论证效果。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陶渊明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话说陶渊明隐居田园后,乡邻中有个读书少年向他求教说:“老先生,我非常敬佩您的渊博知识,不知你在少年读书时有什么妙法?小辈愿听指教,以开矛塞。”

    陶渊明一听这少年是向他讨学习妙法的,先是掩面捋须哈哈大笑:“没听说天下还有什么学习妙法,荒唐,荒唐!”

    突然,他收住了笑声,觉得对晚辈后生的幼稚岂能一笑了之,而应循循善诱。于是,他严肃地对少年说:“学习是绝无妙法的,而只有笨法,常言道:‘书山有路勤为径’,勤学则进,辍学则退呀。”

    那少年听罢,似懂非懂,仍不甚了了。陶渊明便拉着少年的手,来到他亲手耕种的那块稻田旁,指着尺把高的苗说:“你蹲在那苗前,聚精会神地瞧一瞧,它现在是不是在长高呢?”那少年便蹲下身子,目不转睛地瞧着,可是直到盯的眼睛酸痛了,那禾苗依然如故,不见其长。他便站起来对陶渊明说:“没见长啊。”

    陶渊明反问道:“真的没见长吗?那么春起的苗芽,又是怎样变成这尺把高的呢?”

    少年摇摇头,表示莫门其妙。陶渊明便耐心地引导说:“这禾苗是每时每刻都在滋长啊!只是我们肉眼察觉不到;读书学习也有同理,知识在增长时也是一点一滴积累的,有时连自已也不易觉察到,但只要持之一恒勤学不已,就会有知之甚少变为知之甚多。所以有人说:‘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陶渊明说完,又指着溪边的一块大磨石问:“你再看看那块磨石,为什么会出现像马鞍一样的凹面呢?”少年连口答道:“那是磨损的。”

    “那你可曾见过,它是哪一天被磨损成这样的呢?”那少年想了想说:“不曾见过。”陶渊明又因势利导地说:“这是农夫们天天在上面磨刀、磨镰、磨锄,日积月累,年复一年,磨损而成的,决非一日之功啊!”

    少年心想:老先生讲这磨石,又有何用意?陶渊明看出了少年心中所想,接着又说:“从这磨石上,我们可悟出一个道理来,这就是:‘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学习一旦间断停止,所学知识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慢慢丢掉。”

    听了这一席话,少年恍然大悟,完全明白了“勤学则进,辍学则退”的道理,便叩首拜谢:“多谢老先生指教。”说完,又请老先生题词留念。陶渊明欣然命笔,一挥而就: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第二篇:劝学

    各位老师,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荀子的《劝学》,下面我将就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加以介绍分析。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说教材

    《劝学》位于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获得教养的途径”这一专题,和韩愈的《师说》构成了“求学之道”这一模块.《劝学》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的去学习的散文。也是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如果他们能很好的掌握课文的深层含义,对他们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提高学习文言文的信心有很大帮助。

    二、说教学目标

    1、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学习掌握常见的文言句式。

    2、理解文中20多个比喻句的内在含义。

    3、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阅读浅议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和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三、说重点难点

    重点:诵读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把理解词句与理解理解文章统一起来。

    新课标要求学生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和诗词曲作品,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劝学》是新课标规定的诵读篇目之一。难点:文章里的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如果驾驭不好,是很容易正襟危坐,流于枯燥和单调的。但这篇文章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原因何在?最重要的是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句中,全文多达20个比喻句,运用比喻时手法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

    四、说教法

    1、启发式研究性教学法

    进入高中阶段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采用启发式教学,贯穿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新思维。

    2、朗读式相结合的方法

    本文语言锤炼精深,许多语句千年不衰。从培养学生语感的角度,本文采用朗读式的教学。

    五、说学法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2、参照注解,动口动脑,自问自答,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3、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读的要求:句读准确,字正腔圆,流畅,熟读成诵。

    古诗文的阅读应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而注重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六、说教学流程

    (一)、布置课前作业,课外收集古今中外名人谈读书的名言警句,每人不少于三条。交流古今中外名人谈读书的名言名句,并以此导入课题激发兴趣,也可以积累素材。

    (二)、简介作者

    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书上注释1)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教师和学生补充)

    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

    (三)、学生读(五步阅读法)

    1、一读掌握句读,结合课前预习;

    2、二读疏通文意,初步感知教材;

    3、三读提出疑难问题,重点实词、虚词点拨讲析;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复习初中知识,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四)读研究性学习; 第一步:找观点 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分论点比喻句 学习的意义:

    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积累、坚持、专心。

    这道题主要是让学生理解课文的三个分论点,以及与之相关的比喻句,以此为线索能更快地背诵全文。第二步:弄清设喻的内涵

    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小组讨论,小组推荐发言人,以组为单位提问、交流)(1)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2)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是论述什么观点的?(引导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3)“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五)读迁移巩固 诵读课文,背诵课文。

    写一篇劝学的小议论文,注意运用比喻论证。(为下节课做准备)

    (六)、板书设计 学习的意义提高改变 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学习的方法态度积累坚持专一 注意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研究性学习为主线.强调三个对话,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成为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摇篮.归纳总结

    这节课以阅读为基础,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线,以五步阅读法为实践模式,是一节实施新课程理念的古文课。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设喻论证的方法和“对举”的行文方式。

    (二)了解荀况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二、难点、重点分析

    (二)作者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分析: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第l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 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2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先来阐说,接着就用“****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第3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楔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综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个层次,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二)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

    分析: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设喻特点: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2)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③反复设喻,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2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3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 “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师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l.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组:通假字

    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

    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 复习初中知识,综合“思考和练习”二,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

    (2)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和“为”是两个动词,“***”通“糅”,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这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4)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舟揖”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词,联系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词用如动词,“游泳”。“绝”是会意字,从“***”,从“刀”,从“卩”(象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横断丝织品,“绝江河”很像横断水流,所以“绝”引申为“横渡”。“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在的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译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在本文中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本义是爪子、牙齿。后来形成褒义的比喻义:帮手、武士;现代又

    “强”读***,坚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是特殊的单纯双音词。“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动词,专一的意思。全句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

    (七)诵读第l段。

    1.诵读的准备。

    先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学生试划,教师纠正):

    学不可以已 ***使之然也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让学生解释下列词语:

    “已”——在现代语中有没有相同用法?请举例。(奔腾不已,不能自已)

    “以为”——跟“自以为得之矣”(《石钟山记》)中的“以为”用法是否相同?(不同。

    “自以为”是自己认为之意;此句中的“以为”是“以之为”(用它做成)的省文。)

    “虽”——这个“虽”跟下面两句话中哪一个“虽”字的用法相同:①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不同)②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相同)“木受绳”二句——把省略的意思找出来。(“受绳而后锯之”“就砺而磨”——都是不言而喻的,故可省。)2.学生练习背诵。

    先自读两遍,再由教师领读一遍(师生都不看书),然后检查试背,发现难点,指出关键在于要理清文理。

    3.文理分析。

    第一步:找观点

    提问:这段话中哪些句子是表述作者观点的?(起句和结句)追问:开头说:“学不可以已”,下面接着有一连串的设喻,这些设喻是证明这个观点的吗?(不

    是直接证明这个观点,而是用来证明结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个观点的。)再追问:既然如此,起句和结句所表述的观点又是怎样的关系呢?(后者用来证明前者——因为“博学而日参乎己”有“知明而行无过”的功效,所以“学不可以已”。)补充问: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这句话中,哪些字眼表示了“不可以已”的意思?(“博”——要“博”则“不可以已”;“日”——每天;亦“不已”之意。)第二步:弄清设喻的内涵

    提问:这段话中的设喻可分几组?(分三组:①“青,取之于蓝„„而寒于水”;②“木直中绳„„***使之然也”,③“故木受绳„„则利”。)

    追问:这三组设喻从总体上看,都是为了论证“君子博学„„行无过矣”这一论点的。既然如此,是否可以认为这是简单的重复?(不是,因为三者的角度不同)。

    再追问:它们的角度不同表现在什么地方?①是将前后不同的状态和性质加以对照,说明后者高于前者,用来比喻人们经过学习,其思想、道德的境界高于学习之前,智力发达程度也高于学习之前。②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既经改变,则不会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性质上去,用“***”来比喻学习可以改造人这一重大作用。③“受绳则直”“就砺则利”所强调的是改造的结果,照应下文“知明而行无过”;被省略的“锯”“磨”二字,都表示持续的动作,又包含了“不可以已”的意思。可见这一组设喻是前两组设喻的总括,由此顺理成章地引出作者的观点。

    最后板书此段文理示意图,帮助学生记诵。

    4.熟练地诵读这一段。

    学生参照上面的示意图齐背一遍,先自查、互查,后由教师检查。

    诵读第2段。

    (八)诵读第2段。

    1.诵读的准备。

    (用“•”表示)。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知须臾•之所学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后解释词语:

    “终日而思”和“***而望”——属于“对举”,结构相同,“而”表示修饰关系。用现代语表述,依次为“整天地想”和“跃起脚跟向远处看”,前者加“地”,后者不加。

    “彰”——就是“明”的意思。从“彡”,从“章”,“章”亦声,光彩夺目之意。

    “利足”——现在也有这种构词方式,如“快手”(干事情快)。利足,就是跑得快。

    “致”——或以为同“至”,非是。“致”与“绝”对应,都表示动作结果,课本注为“达到”是正确的。

    “能水”——今南方亦有“会水”一词,指游泳而言。

    2.学生练习背诵。方式同前。

    3.文理分析。

    教师提问:本段有哪些设喻,先一一列举出来。

    (①“***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②“登高而招”则“见者远”;③“顺风而呼”则“闻者彰”;④“假舆马”可“致千里”;⑤“假舟揖”可“绝江河”。)追问:这些设喻各有什么作用?

    (①用来说明“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强调学习的重要性。②承上句“登高”一语,作解释,说明“登高”的效果。③与“登高”一喻对举,说明“顺风”的效果。④⑤的作用亦与此相同。)再追问:结句中“善假于物”是指上文哪些语句说的?(“登高而招”“顺风而呼”“舟揖”“舆马”)它们是不是简单的重复?所假之物的性质是否相同?(不是。②③中所假之物“高(山)”“风”,都是自然物;④⑤中所假之物“舆马”“舟揖”,是人的发明创造之物,二者有层次高低之分。)小结:①喻属起句;②③④⑤喻属结句。

    主导问:起句和结句是怎样的关系?(“学”是前提条件,“善假于物”是结果——能利用自然可谓善,能创造可用之物,则是善之善者。)

    请归纳本段大意:能学习才能善假于物(板书)。

    4.熟练地背诵这一段。

    方式同前。提示学生注意作者行文方式:“登高”“顺风”中已含有“假物”之意,但未明白点出“假”字;至“舆马„“舟揖”二喻,才明白点出;最后再说“善假于物”,给人的印象就深了。了解这种行文方式也可以帮助我们记诵。

    (九)诵读第3段。

    1.诵读的准备。

    先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蚓无•爪牙之利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后解释下列词语:

    “兴焉”“生焉”“备焉”的“焉”——或注为“于是”,亦通。虚词也可以活解,只要于文意无害。

    “无以”——可与“河曲智里无以应”作比较。这里是“没有办法”的意思。

    2.划分层次,然后练习背诵。

    第一层(首句、以句号为标志、下同)说明积善而后圣心备的道理。

    第二层(第2—4句)从正反两面设喻说明积累的必要性。

    第三层(最后两句)从正反两面说明用心专一才能积累的道理。

    提示学生:此段较长,可按上述层次,一层一层地练习背诵,最后连贯地背诵全段。

    3.概括本段主旨后,熟练地背诵这一段。

    主旨是:学习知识必须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断地积累;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用心专一。

    (十)总结全文。

    .思想内容。

    总结方式:先列出各段的论点(分论点);再分析这些论点跟“学不可以已”这句话(中心论点)的关系,指出分论点就是中心论点的论据,最后列表说明。

    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

    “不已”才能“知明而行无过”——意义(分论点之一)“不已”才能“善假于物”——意义(分论点之二)

    学而不已,方能积累,即“锲而不舍”——态度(分论点之三)

    教师点拨:作者在本文中所论述的观点,跟他的“性恶”说是分不开的。因为“性恶”,所以需要改造,改造后即可为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就说明了这一点改造的方法就是进行教育,“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教育可以改造人,使人为善。这种教育改造,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又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设喻的运用。

    教师说明:严格地说,通常所谓“比喻论证”是不确切的,比喻是一种修辞技巧,常用来说明事物的状态、大小、色泽等等;设喻则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论证,应称为“设喻论证”。

    学生讨论:(1)从本文看,运用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2)本文在设喻的运用上有哪些特点? 小结要点:

    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也就是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附带说说,寓言也是设喻的一种,上学期已学过,如“循表夜涉”“刻舟求剑”等,同样也有深入浅出的效果。)本文的设喻有两大特点:一是方式灵活,有时从一个方面用同类事物并列设喻以加强效果,如“青,取之于蓝„„而寒于水”;有时从正反两面设喻说明同一道理,如“骐骥一跃„„功在不舍”。二是用一连串的设喻,而内容逐步加深,如“登高而招„„而绝江河”。

    3.对举的运用。

    说明:对举是一种行文方式,就是将有关的两个事物(包括同类事物和相反事物)同时举出,其句子构造也相同或大体相同。

    让学生举例(同类事物对举,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相反事物对举,如“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蚓无爪牙之利„„用心躁也”。)

    第三篇:劝学

    智者如何学习

    偃师五高 郭茗扬 辅导教师 常红晓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在劝学中,荀子讲到:整天不停的思考,却不如一刻学习有收获,只要你在生活中,在工作中稍有用心,稍有留心的话,就能发现每时每刻都会有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收获。积少成多,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渐渐的,你会发现,其实你积累了许多许多,你已经成为了一位知识渊博的人。尽管每个人的天资有所不同,但只要你聪明肯动脑,且要学会善假于物业,你也是君子。

    积土成为高山,风雨会在这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渊,蛟龙会在这里生长;积累善行养行品德,智慧自然就获得了,圣人的思想就具备了。所以积累每一小步,踏实的做完每一件事,渐渐的就能够成为一个“富有”的人。做人还要用心专一,不骄不躁,克若钻研,这样你就是真正的“富有”的人了。

    我国晋代大诗人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隐居田园后,过着饮酒赋诗的恬淡生活。一天,一位少年向他求教,说:“陶先生,我十分敬佩您的学识能如此渊博,请您告诉我您年轻时是如何学习的,晚辈定当感激不尽。”陶渊明听后大笑说:“天下哪有学习妙方只有笨法,全靠

    第四篇:劝学[范文模版]

    劝学——为什么要上学

    国旗下演讲稿

    漫漫历史长河,时间跨入21世纪人类智慧的积淀,创造了巨大的文明。我们为什么能有如此大的成就呢?这离不开知识的积累发展和传承,更有荀子所说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有牛顿所说的我们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的原因之一。

    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怀揣着梦想,背起书包,踏入校园,开始了逐梦。在你上学第一天起,妈妈都笑盈盈的去送你上学,接你放学,你就是爸爸妈妈的希望。希望你将来成为工程师、设计师、科学家、作家、优秀的运动员、优秀的管理者、人民的好干部等等。不论你做什么都要有相关知识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这些知识的积累都来源于青少年时期在学校的学习,文科,理工科,国学,语言一样都不能少。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修养了品德,培养了气质,培养了乐观的处世态度,成为一个健康健全的人。我们上学就像成长的树一样,一年的树只可以编篱笆、烧火,十年的树就可以做檩条,二十几年的树就可以做栋梁,做柱子,做家具了。我们掌握的知识越多,我们能做的事情也越多,也就可以为我们的国家做更多的贡献,也就能取的越多的报酬。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振兴的希望,少年强则国家强。中华民族有着辉煌的历史,为人类的文明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一百多年前我们闭关锁国,没有跟的上西方文明的复兴,我们落后了,落后了就要挨打。基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本性,开始了对我们疯狂的掠夺,他们用科技武装起来的坚船利炮,打开了我们腐朽的国门,在我们虚弱的祖国大地上开始了毫无人性的大肆掠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人民生灵涂炭,水深火热。政府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一个小小的英国占了我们香港99年,一个更小的葡萄牙占了我们澳门110余年,1937年一个小小日本在南京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大屠杀,杀死了我们30万无辜百姓,还有法国,美国,德国,俄罗斯等等兽性,一时间中华大地狂魔乱舞,长歌当哭!翻开我们的近代史课本看看吧。凡是有一点民族自尊心的中国人那个不痛心疾首,那个有良知的中国人不应该为祖国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位卑不敢忘忧国啊!埋下头去努力读书吧,青少年不努力,历史就会重演,谁不努力,谁就是在背叛。

    新中国成立后,不屈的中华民族开始了伟大的复兴之路,特别是近二十年来,我们创造了无数个奇迹,在科技、经济、文化、军事、航天等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走在了世界前列,赢得了世界各国的认可。我们的习主席在12.13的国家公祭日上在缅怀罹难的无辜冤魂时语气深长的说:中华民族饱受欺凌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在基层工作,就生活在同学们的身边,一些同学的所作所为,我不敢苟同,上课睡觉、自习课逃课、沉迷网络、甚至打架斗殴、谈情说爱、终日恍惚,他们迷失了,更是忘却了,忘却了自己的梦想,忘却了自己的责任、忘却了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盼,忘却了历史,更是忘却了祖国!浪费了大好青春,失去了绝佳的学习时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个人的迷失于己、于家、于国都是一个极大的损失,该好好反省一下了,荀子说故学数有终,则其义不可须臾舎也,为之,人也,不为,禽兽也!也就是说我们不但要学,而且要持之以恒,不这样,没理想,不学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和禽兽有又什么区别。我们自己,我们的家庭,我们的国家还有前途吗?

    在上学的过程中要遇到很多困难,家庭贫困,个人先天不足,更多的是学习基础差等等很多种原因,这难道是你不上学,不学习的理由吗?古人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增益其所不能。如果没有毅力,道格拉斯·麦克阿瑟美国五星上将可能无法获得名誉及权力。当他申请进入西点军校时,被拒绝了--而且不止一次,是二次。但是他仍然试了第三次,终于顺利进入,从此大步跨进史册中。英国首相丘吉尔小学六年级曾遭留级,而他的前半生也充满失败与挫折,直到62岁他才当上英国首相,以“老人”的姿态开始有一番作为。山东人张海迪胸部以下全部瘫痪,通过不懈努力从1983年开始创做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等等,我们还有什么比他们更大的困难啊!愿我们重拾信心,树立远大理想,为自己的美好前程杨帆起航吧!

    我们四大发明,张衡的地动仪,美丽的瓷器,巧夺天工的丝织,伟大的丝绸之路,雄伟的长城,这是我们祖先创造的奇迹。使我们民族的骄傲!在民族危难时刻有詹天佑,李四光,钱学深,茅以升,华罗庚,竺可桢等他们奋起读书,成为民族的脊梁。当代更有莫言,马云,李嘉诚,季羡林,袁隆平等民族精英,更是为本民族的伟大复兴增砖添瓦!再过十年,或者二十年你们会成为我们学校的的骄傲吗?能成为父母的骄傲吗?能成为祖国的骄傲吗?我相信你们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嘛!即使我们取得不了耀眼的光环,但我们一直在努力,永不放弃,这也是一种伟大!

    荀子说:”学不可以已”

    第五篇:劝学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设喻论证的方法和“对举”的行文方式。(二)了解荀况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二、难点、重点分析

    (二)作者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分析: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第l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 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2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先来阐说,接着就用“****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第3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楔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综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个层次,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二)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 分析: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设喻特点: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2)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③反复设喻,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2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3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 “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二)预习检查。(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师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l.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第一组:通假字

    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

    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 复习初中知识,综合“思考和练习”二,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2)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和“为”是两个动词,“***”通“糅”,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这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4)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舟揖”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词,联系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词用如动词,“游泳”。“绝”是会意字,从“***”,从“刀”,从“卩”(象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横断丝织品,“绝江河”很像横断水流,所以“绝”引申为“横渡”。“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在的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译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在本文中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本义是爪子、牙齿。后来形成褒义的比喻义:帮手、武士;现代又转为贬义的比喻义:帮凶、走狗,词义的感情色彩有了变化。“强”读***,坚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是特殊的单纯双音词。“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动词,专一的意思。全句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

    (七)诵读第l段。1.诵读的准备。

    先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学生试划,教师纠正): 学不可以已 ***使之然也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让学生解释下列词语:

    “已”——在现代语中有没有相同用法?请举例。(奔腾不已,不能自已)“以为”——跟“自以为得之矣”(《石钟山记》)中的“以为”用法是否相同?(不同。“自以为”是自己认为之意;此句中的“以为”是“以之为”(用它做成)的省文。)“虽”——这个“虽”跟下面两句话中哪一个“虽”字的用法相同:①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不同)②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相同)“木受绳”二句——把省略的意思找出来。(“受绳而后锯之”“就砺而磨”——都是不言而喻的,故可省。)2.学生练习背诵。

    先自读两遍,再由教师领读一遍(师生都不看书),然后检查试背,发现难点,指出关键在于要理清文理。3.文理分析。第一步:找观点

    提问:这段话中哪些句子是表述作者观点的?(起句和结句)追问:开头说:“学不可以已”,下面接着有一连串的设喻,这些设喻是证明这个观点的吗?(不 是直接证明这个观点,而是用来证明结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个观点的。)再追问:既然如此,起句和结句所表述的观点又是怎样的关系呢?(后者用来证明前者——因为“博学而日参乎己”有“知明而行无过”的功效,所以“学不可以已”。)补充问: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这句话中,哪些字眼表示了“不可以已”的意思?(“博”——要“博”则“不可以已”;“日”——每天;亦“不已”之意。)第二步:弄清设喻的内涵

    提问:这段话中的设喻可分几组?(分三组:①“青,取之于蓝„„而寒于水”;②“木直中绳„„***使之然也”,③“故木受绳„„则利”。)追问:这三组设喻从总体上看,都是为了论证“君子博学„„行无过矣”这一论点的。既然如此,是否可以认为这是简单的重复?(不是,因为三者的角度不同)。

    再追问:它们的角度不同表现在什么地方?①是将前后不同的状态和性质加以对照,说明后者高于前者,用来比喻人们经过学习,其思想、道德的境界高于学习之前,智力发达程度也高于学习之前。②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既经改变,则不会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性质上去,用“***”来比喻学习可以改造人这一重大作用。③“受绳则直”“就砺则利”所强调的是改造的结果,照应下文“知明而行无过”;被省略的“锯”“磨”二字,都表示持续的动作,又包含了“不可以已”的意思。可见这一组设喻是前两组设喻的总括,由此顺理成章地引出作者的观点。最后板书此段文理示意图,帮助学生记诵。4.熟练地诵读这一段。

    学生参照上面的示意图齐背一遍,先自查、互查,后由教师检查。诵读第2段。(八)诵读第2段。1.诵读的准备。

    先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要求注意某一节拍之中有些字之间有极短暂的停顿(用“·”表示)。吾尝·终日·而思矣,不知须臾·之所学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后解释词语:

    “终日而思”和“***而望”——属于“对举”,结构相同,“而”表示修饰关系。用现代语表述,依次为“整天地想”和“跃起脚跟向远处看”,前者加“地”,后者不加。“彰”——就是“明”的意思。从“彡”,从“章”,“章”亦声,光彩夺目之意。“利足”——现在也有这种构词方式,如“快手”(干事情快)。利足,就是跑得快。

    “致”——或以为同“至”,非是。“致”与“绝”对应,都表示动作结果,课本注为“达到”是正确的。

    “能水”——今南方亦有“会水”一词,指游泳而言。2.学生练习背诵。方式同前。3.文理分析。

    教师提问:本段有哪些设喻,先一一列举出来。

    (①“***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②“登高而招”则“见者远”;③“顺风而呼”则“闻者彰”;④“假舆马”可“致千里”;⑤“假舟揖”可“绝江河”。)追问:这些设喻各有什么作用?(①用来说明“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强调学习的重要性。②承上句“登高”一语,作解释,说明“登高”的效果。③与“登高”一喻对举,说明“顺风”的效果。④⑤的作用亦与此相同。)再追问:结句中“善假于物”是指上文哪些语句说的?(“登高而招”“顺风而呼”“舟揖”“舆马”)它们是不是简单的重复?所假之物的性质是否相同?(不是。②③中所假之物“高(山)”“风”,都是自然物;④⑤中所假之物“舆马”“舟揖”,是人的发明创造之物,二者有层次高低之分。)小结:①喻属起句;②③④⑤喻属结句。

    主导问:起句和结句是怎样的关系?(“学”是前提条件,“善假于物”是结果——能利用自然可谓善,能创造可用之物,则是善之善者。)请归纳本段大意:能学习才能善假于物(板书)。4.熟练地背诵这一段。

    方式同前。提示学生注意作者行文方式:“登高”“顺风”中已含有“假物”之意,但未明白点出“假”字;至“舆马„“舟揖”二喻,才明白点出;最后再说“善假于物”,给人的印象就深了。了解这种行文方式也可以帮助我们记诵。

    (九)诵读第3段。1.诵读的准备。先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蚓无·爪牙之利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后解释下列词语:

    “兴焉”“生焉”“备焉”的“焉”——或注为“于是”,亦通。虚词也可以活解,只要于文意无害。

    “无以”——可与“河曲智里无以应”作比较。这里是“没有办法”的意思。2.划分层次,然后练习背诵。

    第一层(首句、以句号为标志、下同)说明积善而后圣心备的道理。第二层(第2—4句)从正反两面设喻说明积累的必要性。第三层(最后两句)从正反两面说明用心专一才能积累的道理。

    提示学生:此段较长,可按上述层次,一层一层地练习背诵,最后连贯地背诵全段。3.概括本段主旨后,熟练地背诵这一段。

    主旨是:学习知识必须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断地积累;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用心专一。

    (十)总结全文。1.思想内容。

    总结方式:先列出各段的论点(分论点);再分析这些论点跟“学不可以已”这句话(中心论点)的关系,指出分论点就是中心论点的论据,最后列表说明。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不已”才能“知明而行无过”——意义(分论点之一)“不已”才能“善假于物”——意义(分论点之二)学而不已,方能积累,即“锲而不舍”——态度(分论点之三)教师点拨:作者在本文中所论述的观点,跟他的“性恶”说是分不开的。因为“性恶”,所以需要改造,改造后即可为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就说明了这一点改造的方法就是进行教育,“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教育可以改造人,使人为善。这种教育改造,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又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设喻的运用。

    教师说明:严格地说,通常所谓“比喻论证”是不确切的,比喻是一种修辞技巧,常用来说明事物的状态、大小、色泽等等;设喻则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论证,应称为“设喻论证”。学生讨论:(1)从本文看,运用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2)本文在设喻的运用上有哪些特点? 小结要点:

    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也就是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附带说说,寓言也是设喻的一种,上学期已学过,如“循表夜涉”“刻舟求剑”等,同样也有深入浅出的效果。)本文的设喻有两大特点:一是方式灵活,有时从一个方面用同类事物并列设喻以加强效果,如“青,取之于蓝„„而寒于水”;有时从正反两面设喻说明同一道理,如“骐骥一跃„„功在不舍”。二是用一连串的设喻,而内容逐步加深,如“登高而招„„而绝江河”。3.对举的运用。

    说明:对举是一种行文方式,就是将有关的两个事物(包括同类事物和相反事物)同时举出,其句子构造也相同或大体相同。

    让学生举例(同类事物对举,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相反事物对举,如“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蚓无爪牙之利„„用心躁也”。)讨论对举的作用。教师要说明一下:上述对举句组又都是设喻,那是就其目的(说明事理)来说的,而讨论对举的作用则应从行文方式看,要想想如此行文有什么好处。(读起来节奏整齐划一,铿锵有力;以同类事物对举可以丰富内容,加深印象;以相反事物对举,可以使读者对问题获得一面的认识。)

    据新课标大纲精选

    教学目的

    一、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二、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三、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四、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教学设想

    一、抓住文眼,定好教眼。中心论点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个分论点从三个角度论述、体现本文的思想性和逻辑性,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证的比喻,不仅可以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而且一些文言词句的重要问题也可迎刃而解。

    二、本文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三、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虚实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课后“思考和练习”、补充练习以及熟读、背诵等反复训练,才能切实掌握。

    四、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介绍作者、解题;

    三、正字正音;

    四、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五、试译难句。教学过程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勤”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组:通假字

    (l)輮róu通煣 有yòu通又 知zhì是“智”的古字 暴pù已是“曝”的古字(通假字与本字同音;含音相近)(2)乎hū通于(古音声母韵母相同)(3)生xìng通性(古音声母韵母相同)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

    中zhōng砺lì参cān省xíng跂qì臾yú螯áo 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复习初中知识,综合“思考和练习”二,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虚词 温故 知新

    于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介词:从 青取之于蓝 苛政猛于虎 介词:比 而青于蓝 告之于帝 介词:向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者 有蒋氏者,特殊指示代词,组成名词性结构,表示“……的人或事物”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明原因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而 君将哀而生之乎 连词:并列关系 知明而行无过矣 潭西南而望 连词:修饰关系 吾尝终日而思矣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连词:转折关系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连词:顺接关系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矣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

    (2)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輮”和“为”是两个动词,“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孤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困果关系的连词。这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舟揖”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词,联系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词用如动词,“游泳”。“绝”是会意字,从“纟”,从“刀”,从“卩”(象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横断丝织品,“绝江河”很像横断水流,所以“绝”引申为“横渡”。“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在的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译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在本文中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本义是爪子、牙齿。后来形成褒义的比喻义:帮手、武士;现代又转为贬义的比喻义:帮凶、走狗,词义的感情色彩有了变化。“强”读qiáng,坚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是特殊的单纯双音词。“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动词,专一的意思。全句泽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指出字音、语气读错的地方。

    七、布置作业。

    1.认真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通假字、重点文言常用虚实词和难懂的句子。2.书面作业:“思考和练习”二、三、四。3.熟读课文。

    4.反复阅读《预习提示》,初步自析课文,思考题:(1)课文的三段各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

    (2)课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它们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一、每组比喻的意义和内在联系;

    二、论述中心的三个角度;

    三、设喻的特点。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二、研读课文。围绕三个问题讨论:

    第一题: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题:本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育什么内在联系? 第三题: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

    由学生分段试译,试讲,教师重点点拨。1.结合课文段落层次分析,讨论第一、二题: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第一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第二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听学”光来阐说,接着就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第三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跌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综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个层次,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2.讨论第三题:

    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眼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设喻特点: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2)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③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三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三、布置作业。1.书面作业:“思考和练习”一;补充练习。2背诵全文。3.预习《师说》:

    (l)认真阅读注释,运用工具书,初步理解课文中的词句。(2)认真阅读“预习提示”,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和对比的论证方法。

    (3)说说本文的教学目的是什么?(参看“预习提示”、“思考和练习”、《文言常用实词表》)补充练习

    一、在括号里写出通假字的读音,并指出它们与本字的读音有怎样的关系: 1.知()明而行无过 2君子生()非异也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二、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古今词义,并说明这些词义在现代汉语中有什么变化: 1.故木受绳则直 2.金就硕则利 3.蟹六跪而二鳌 4.蚓无爪牙之利

    三、解释下列多义词 1. 2.

    3. 4.

    四、说明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木直中绳 2.而绝江河 3.非利足也 4.上食埃土

    五、指出下列加点词的不同用法 1. 2.

    六、填写本文不同设喻方法的例句: l正反对照的形式,如

    2.反复形式,如 3.先用比喻,再引出道理,如

    4单说比喻,不提论断,使道理隐含其中,如

    5.先设喻引出道理,再用另外的比喻作进一步论证,如

    七、比较《为学》和《劝学》两篇课文,它们设喻方法有什么不同?

    八、作文《“善假物”小议》;《赞“锲而不舍”》 要求:1.两题中任选一题;2写出提纲; 3.用设喻方法;4.字数400左右。附

    一、补充练习参考答案:

    一、1.zhì同音2.xìng韵母相同3.hū 声母相同4.yòu、pù同音

    二、1.墨线,泛指所有绳索;扩大2.金属制品,黄金;缩小3.蟹腿,跪下;转移4.爪子和牙齿,帮凶、走狗;感情色彩变化

    三、1.发生;兴办;兴旺 2.学习;学问;学校 3.功效;功劳 4.靛青染料;颜色青

    四、1.符合,动词2.横渡,动词3.便捷形容词(使动用法)4.向上;作状语

    五、1.递进,转折、因果2.可以,“以”介词虚化;“以”,连词,“而”,成为;无所以:不能、没有用来……办法

    七、用一个寓言故事;用五个以日常生活的事例作喻体的比喻 附二:板书设计

    课后练习1:课后练习

    (一)选出注音全对的一项()

    ①木直中(zhòng)绳 ②虽有(yòu)槁暴(pù)③不积跬(guǐ)步 ④锲(qì)而不舍

    ⑤金石镂(luò)⑥驽(nú)马十驾 ⑦假舆(yí)马者 ⑧(róu)以为轮

    ⑨用心躁(cào)也 ⑩生(xìng)非异也。

    a.①②⑥⑧⑩ b.②③⑤⑥⑧ c.④⑥⑦⑨⑩ d.①③⑤⑦⑨

    (二)下面对加点字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假(借助,利用)舟楫者 狐假(借助,利用)虎威 不假(借助)思索

    b.冰,水为(做,凝成)之 行将为(被)人所并 为(为了)之奈何

    c.非利足也,而致(达到)千里 专心致(尽,极)志 闲情逸致(兴致,情趣)

    d.劝(劝勉,鼓励)学 劝(用道理打动人)导 劝(劝说,阻止)架

    (三)指出说法正确的一项()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爪牙”在文中用的是它的比喻义。

    b.白居易《忆江南》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里的“蓝”和“取之于蓝”中的“蓝”相同。

    c.《劝学》是《荀子》里的第一篇。节选的三段着重论述了学习应持的态度。

    d.《劝学》的作者荀况,是春秋后期赵国人,他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四)下列红色词活用现象相同的是()

    ①使之然也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③斗折蛇行,明灭可见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⑤瑜等率轻锐继其后⑥吾妻之美我者⑦其至又加少也

    a.①② b.⑤⑦ c.④⑥ d.②③

    (五)指出没有词类活用的句子()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c.积水成渊,蛟龙生焉。d.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六)指出红色多义词的正确义项

    1.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a.断,断绝 b.极,非常 c.横渡,横穿 d.高超,绝妙

    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a.客舍、房舍 b.住宿、休息 c.放弃、不要 d.施舍

    3.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a.金属 b.黄金 c.锣 d.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七)将下面这些比喻按要求加以归类

    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3.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4.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6.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7.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a.用相同类型事物设喻,从同一角度表达意思的有_________________ b.将相反情况组织在一起,从对照中揭示道理的有_________________(八)下面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一句的几种翻译,请选出最佳的一句()a.刻一下就舍弃它,朽木也不会折断;一直刻个不停,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b.刻一下就放掉它,朽木也不会折断;一直刻个不停,金石也能刻成

    c.刻一下就停下来,即使是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一直刻个不停,即使是金属、石头也能雕刻出成品

    d.刻一下就停下来,即使是腐朽的木头也不会成功;一直刻个不停,即使是金属、石头也能雕刻出成品

    (九)下列红色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

    b.善假于物也 / 于是余有叹焉 / 青取之于蓝

    c.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不如登高之博见

    (十)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广泛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借助于车马的人,不是脚长得利于行走,却能到达千里远的地方。

    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的本性与人比没有差别,(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没有强健的筋骨。

    (十一)将下列句中省略的词语补写出来。

    1.学不可以()已。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3.驽马十驾,()功在不舍。4.车柔以()为轮 5.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十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6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选出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

    a.善假于物也。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蚓无爪牙之利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选出下面各句中红色字解释正确的一项()

    ①非利足也,而致千里②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③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④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a.达到 隔断 猛烈 功劳 b.得到 渡过 大 成绩

    c.得到 断绝 快 功绩 d.达到 横渡 强 成功

    3.填空。

    本段在论述学习贵在积累时运用了()和()的论证方法。

    4.文中以“骐骥”为喻,用意在于()

    a.说明即使天资很高,如果不专心致志,也不能有所成就。

    b.说明即使是个千里马,如果不发挥它的才能,也不能有所成就。

    c.说明人即使天资很高,如果没有恒心,也不能有所成就。

    d.用名马比喻名人,说明名人成就事业并不困难。

    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译文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刻几下就丢下,腐朽的木头也不会断。

    b.刻几下但是马上放弃它,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

    c.刻几下于是就丢下,腐朽的木头也不会断。

    d.刻几下并且丢下,腐朽的木头也不会刻断。

    6.下列判断正确的几项是()

    a.“下饮黄泉”的“下”是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

    b.本段三层意思,都是运用正反对比的方法来论述的。

    c.文中的最后一句“……者……也”是表示原因的判断句式。

    d.“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说明只要坚持,再难也能学好。

    e.本段的比喻有许多不符合科学实际,因此用这些比喻是不能说明道理的。

    f.本段三层意思各有侧重,但又紧紧相承,层层递进,即知识必须积累,积累必须有恒,有恒还须专一。

    (十三)晏子治东阿三年,景公召而数之曰:“吾以子为可,而使之治东阿,今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寡人将大诛于子。”晏子对曰:“臣请改道易行治东阿,三年不治,臣请死之。”景公许之。于是明年上计,景公迎而贺之曰:“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晏子对曰:“前臣之治东阿也,属托不行,货赂不至,陂池之鱼,以利贫民。当此之时,民无饥者,而君反以罪臣。今臣之治东阿也,属托行,货赂至,并会赋敛,仓库少内,便事左右,陂池之鱼,入于权家。当此之时,饥者过半矣,君乃反迎而贺。臣愚,不能复治东阿,愿乞骸骨,避贤者之路。”再拜,便僻,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子强复活东阿。东阿者,子之东阿也。寡人无复与也。” 选自《春秋》

    注:上计:年终考核地方官的政绩。

    1.对下列句子中红色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景公召而数之 数:屡次

    b.寡人将大诛于子 诛:责罚

    c.而君反以罪臣 罪:责怪

    d.仓库少内 内:交纳

    2.对下列句子中红色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子退而自察也 自察:自我反省

    b.货赂不至 货赂:钱财礼物

    c.原乞骸骨 乞骸骨:请求告老还乡

    d.再拜,便僻 便僻:气愤的样子

    3.分别比较下列句子中红色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臣请死之 b.景公许之

    c.今子治而乱 d.景公迎而贺之

    a.两个“之”字意思相同,两个“而”字用法不同

    b.两个“之”字意思相同,两个“而”字用法相同

    c.两个“之”字意思不同,两个“而”字用法相同

    d.两个“之”字意思不同,两个“而”字用法不同

    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是()

    a.属托不行 b.以利贫民

    a.a.下属请求的事情都不准许 b.把好处让给贫民 b.a.上级嘱咐的事情都不去做 b.以此使贫民获利

    c.a.不听从私人请求和托付 b.用来使贫民受利

    d.a.不接受亲属委托的事情 b.认为这对贫民有利

    5.a.并会赋敛 b.便事左右

    a.a.并且乘机增加赋税 b.随意送给您的亲信

    b.a.加倍征收赋税 b.随意送给你的侍从

    c.a.会同官吏一起收刮 b.随便赏给自己的部下

    d.a.上下串通一起收刮 b.就让部下得到好处

    6.a.子强复治东阿 b.寡人无复与焉

    a.a.您一定要再治理东阿 b.我不再指责了

    b.a.您务必要再去治理东阿 b.我不再指责了

    c.a.您尽力再去治理东阿 b.我不再干涉了

    d.a.您坚决地再去治理东阿 b.我不再干涉了

    7.以下六句话,属于晏子治理东阿的正确做法的一项是()

    a.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 b.三年不治,臣请死之

    c.属托不行,货赂不至 d.陂池之鱼,以利贫民

    e.并会赋敛,仓库少内 f.当此之时,民无饥者

    a.a.b.c.d.e.f.b.b.c.d.f.c.c.d.e.d.c.d.8.下列对文章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先前治理东阿,廉洁奉公,为民着想,百姓安居乐业,却受到景公的责罚;后来只好改弦易辙,营私舞弊。晏子痛感景公昏庸,辞官而去。

    b.晏子先前治理东阿,廉洁自律,一心为民,治绩显著,却受到景公责怪;后来营私舞弊,民不聊生,反受到赞扬。晏子说明真相,使景公翻然醒悟。

    c.晏子先前治理东阿无方,因而受到景公的责罚;后来改到易行,使百姓安居乐业,因而受到景公的赞赏。景公挽留他继续治理东阿。

    d.晏子先前治理东阿有方,百姓安居乐业,却受到景公的责罚;后来改道易行,反受到景公的褒奖。晏子见景公明白了事实真相,便表示愿终身为景公效力。

    参考答案:

    (一)a(二)b(三)b(四)d(五)c

    (六)1.c 2.c 3.d

    (七)a.1.4.5.7 b.2.3.6

    (八)c(九)b(十)b

    (十一)1.之 2.地方 3.也能到达很远的地方 4.之 5.木

    (十二)1.c 2.d 3.比喻、正反对比 4.c 5.a 6.bcdf(十三)1.a 2.d 3.d 4.c 5.b 6.c 7.d 8.b

    课后练习1:课后练习

    一、基础知识检测

    1.下边加点的字的字形、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车柔(róu)以为轮 金就砺(lì)则利 智(zhì)明而行无过矣

    b.虽有槁暴(bào)须臾(yú)驽(nú)马

    c.善假(jià)于物 跬(kuǐ)步 金石可镂(1òu)

    d.跂(qì)而望 骐骥(jì)爪(zhǎo)牙

    2.下边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君子生非异也。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3.为下列各句加点词选出一个恰当的义项。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a.假如 b.假装 c.借助,利用 d.假的

    (2)积上成山,风雨兴焉。()

    a.在那里 b.什么 c.助词 d.代词“之”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车柔 使之然也()a欺凌,损害 b.晒 c.又猛又急的 d.暴躁

    (4)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a.量词;功劳,功勋

    b.驾驶;工作,事情

    c.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成功,功效

    d.量词;功能

    (5)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a.断,断绝 b.超越,超过 c.拒绝 d.横渡,横穿

    4.“而”字主要有下列用法,后边句中的“而”属哪种用法,请把相应的用法的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里。

    a.连词,表并列关系。b.连词,表递进关系。c.连词,表转折关系。d.连词,表因果关系。e.连词,表顺承关系。f.连词,表修饰关系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

    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⑤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⑤蟹六跪而二螯()

    5.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二、课文阅读洲统

    “积土成山,……用心躁也。”

    1.下面句中的“焉”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子亦有不利焉

    c.朝济而夕没版焉 d.将焉取之

    2.指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今不同的意思

    a.蟹六跪而二螯

    古义指:

    今义指:

    b.用心一也

    古义指:

    今义指:

    3.按照“之”字的意义的用法,选出全是代词的一项()

    ①青,取之于蓝 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③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⑤冰,水为之 ⑥君将哀而生之乎 ⑦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⑧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a.②③⑤ b.①⑤⑥ c.③⑦⑧ d.④⑤⑧ 4.从文言句式特点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求人可使报秦者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5.准确翻译下边文句。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译:

    (2)驾马十驾,功在不舍。

    译:

    6.本段共六句,共分几层?请在文中标出来,并指出每层的大意。

    7.本段运用了 的论证方法。

    课后练习1:课后练习答案

    一、1.d 2.c 3.(1)c(2)c(3)b(4)c(5)d 4.①c ②b ③f ④d ⑤e ③a 5.b

    二、1.d 2.a蟹钳;两膝弯曲,使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 b因为用心;集中注意力或居心 3.b 4.d 5.略

    6.分三层。一层(l-2句),学习要积累;二层(3-4句),学习要有恒;三层(5-6句)、学习要专心

    7.比喻论证

    《劝学》参考译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让(它)停止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靛青从蓼蓝草中提取出来,但却比蓼蓝显得更青;冰水(遇冷)凝结而成,却比水(的温度)寒冷。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木头挺直得符合墨线,用火去輮烤,使(它)弯成车轮,它弯曲符合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即使再经风干日晒(它也)不能再挺直了,用火烤使它成这样的啊!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所以木头经墨线校正后一加工就直了,刀剑放到磨刀石上一磨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自己的言行,就智慧高明而且行动也没有过错了。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我曾经整天苦苦地思索,比不上片刻学习的收获大;吾尝跋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我曾经踮起脚跟来向远望,比不上登在高处见得广。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登上高处来招手,手臂并没加长,却看到的人很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顺着风来呼喊,声音并没有增强,可听到的呼喊声很清楚。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借助车马远行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能达到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借助船只的人,并非会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的禀赋并没有什么特异之处,(不过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堆积泥土成为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汇集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在这里产生;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积累善行养成好的品德,于是高尚的精神智慧就会自然形成,圣人的思想也是具备了。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所以,不积累半步一步行程,就无法到达千里远的地方;不汇集涓细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河大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骏马一次跳跃,(毕竟)不能超过十步;劣马拉车十天(也能行千里)功效在于坚持不懈。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用刀刻一下就放下来,即使是朽木也刻不断;用刀刻个不停,即使金属和石头也可以雕刻(成器)。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蚯蚓(虽然)没有锐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可以)向上吃尘土,向下喝地下泉水,心思专一的缘故呀。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螃蟹虽然有六只脚和两只蟹钳,(但如果)离开蛇和鳝鱼的洞,它就没有可以寄居存身的地方,这是它用心浮躁(不专一的缘故)。

    参考译文: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冰是水凝成的,但(它)比水(更)冷。(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挺直,(这是由于)人力加工使它(变成)这样。所以木材经墨线划过(斧锯加工)就直了,金属刀剑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我曾整天空想,(结果)不如片刻学习所得(的收获大);我曾踮起脚跟远望,(结果)不如登上高处能够见得广。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是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强,但是听的人(却)听得(特别)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但是(能)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会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进行学习)啊。积土成为山,风雨(就会)从那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潭,蛟龙(就会)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精神就能达到很高的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借以远达千里的(办法);不汇聚细流,(就)没有借以成为江海的(办法)。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雕刻(一下)就放掉它(不刻),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雕刻不停(的话),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螃蟹(有)六只脚,两只蟹钳,(可是)没有蛇和鳝鱼洞(就)没有(地方)可以寄托(身体),(这是)用心浮躁(不专一的缘故)。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2.背诵全文。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掌握“绝、强、假、望、闻”五个多义词的义项,积累四个通假字,三个文言虚词。情感目标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教学重点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教学难点

    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解题。熟读课文,把握文意。掌握文言字词。[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

    提问: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学习”的名言? 比如: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尚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高尔基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这都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应有的方法、态度,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文题)

    二、荀子简介

    学生读注释①,教师补充(多媒体显示):

    荀子,名况,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到齐国、秦国、楚国游学,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他对儒家的复古保守倾向有所扬弃,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这些都比前人的想法合理、进步。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

    三、解题

    《劝学》中的“劝”起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劝勉”的意思。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诵读的准备

    先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学生试读。

    学/不可以已 輮/使之然也 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蚓/无爪牙之利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3.师生一起处理课文词句中的疑难问题。学生可以先自学,后提问。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容易写错读错的字。

    讨论分析下列词语的一词多义。(闻,绝,假,强,望)词类活用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②名词作状语: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③名词用作动词: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④形容词用作动词: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特殊句式 四.布置作业

    整理、归纳文中的多义词、活用词、特殊句式。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检查字词及翻译。三.课文分析

    1.讨论、分析全文的思路结构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2.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小组讨论,小组推荐发言人,以组为单位提问、交流)

    (1)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

    点拨: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2)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点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3)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是论述什么观点的?(引导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

    点拨:这个比喻是论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观点的,强调了学习的作用。

    (4)“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点拨:这就强调了“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5)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

    点拨: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四.鉴赏本文的论证艺术

    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比喻的有关知识,明确比喻的表达效果。引入对本文论证艺术的最大特点——采用大量的比喻进行说理的艺术特色的鉴赏。点拨:

    (1)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例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设喻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来毫无板滞之感。有的比喻,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

    (2)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3)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荀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这一特点)

    指导学生齐背课文,进一步体味本文的语言特点和论证艺术。五.小结

    本文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其中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同时,本文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

    关键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所有这些,也是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六.课后作业 1.背诵全文

    2.摘录或创作有关劝学的格言。《劝学》练习

    下列读音全对的一项是()a.跬(kuǐ)步 参省(xǐng)骐骥(jì)b.槁暴(bào)须臾(yú)驽(nú)马 c.靛(diàn)青 舟楫(jí)跂(zhī)而望 d.舆(yú)马 中(zhōng)规 闻者彰(zhāng)

    二、写出下列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

    1.知明而行无过 2君子生非异也 3.輮使之然 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三、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其曲中规(合乎、符合)b.声非加疾也(洪亮)c.而闻者彰(清楚)d.假舆马者(假使)

    四、归纳下列各词的不同义项

    绝: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而: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佛印绝类弥勒.吾尝跂而望矣

    五、下列句子不含活用词的一项是()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六、下列句式不同类的一项是:()

    a.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b.学不可以已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七、翻译下列句子

    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八、课内阅读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风雨兴焉: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下列“焉”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这段文字中,作者用了十个比喻论证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

    b.人们掌握知识、培养品德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发展、由不知到知、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c.木与金石相比,说明“不折”与“可镂”的关键在于“不舍”与“舍”。d.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对比论证,意在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用心专一。

    4、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劝学》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说学习的意义非常重要,所以不能停止;另一方面说对待学习应采取的态度和方法,那就是不能停止。

    b.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不断学习改造获得的。人要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c.荀子认为,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君子之所以成为君子,是因为君子善于利用学习的帮助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这种“学而后知”的观点,在当时的条件下是难能可贵的。

    d.《劝学》的比喻,灵活多变。有的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如“登高而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

    九、课外阅读

    (甲)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乙)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涅()渐()溪()闻()

    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说明的道理是()比喻人的本性无善无恶,而学习和教育可以改变一切。说的是人善恶无常,因而必须通过教育来改变人。人是会受环境影响的,强调学习环境的重要性。人的可塑性很强,要通过教育来使人成为有用的人。

    3、上述两段都是阐述学习的有关问题,请写出每段大意和论证方法 甲段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论证 乙段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论证

    5、结合荀子的《劝学》,谈谈你对学习的看法.附答案:

    一、a

    二、知通智 智慧 ; 生通性 本性 ;輮通煣 火烤 ; 有通又 再一次;暴通曝 太阳晒

    三、d

    四、绝:横渡;断绝;没有出路的;极 而:顺承;转折;并列;修饰

    五、d

    六、c

    七、略

    八、1、兴起;雕刻

    2、d3、c4、d

    九、1、黑泥;浸染;山谷;听说、领悟

    2、a3、c4、环境对人的影响 比喻论证;

    学习可以提高、改变自己 举例论证

    5、略

    劝学教案2 总学习目标:

    1.学生通过探讨了解学习之道,了解人获取教养的途径,树立正确的学习观。2.初步了解关掌握阅读现代文的一般步骤与方法。3.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5.掌握一些基本古文学常识 课时按排:8-10课时 求学之道——①劝学

    教学目标:1)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2)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3)掌握一些基本古文学常识。

    教学重点:1)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2)掌握重要的文言虚词和实词。教学难点:对荀子的学习观的理解。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导入新课: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一、作者简介: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思想家、教育家,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主张“明礼义而化之”,即后天的环境可以改善人性的恶,所以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强调教育的功能,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本性。他的思想体现在荀子一书中.《荀子》是后人为其编,大部分是荀子的作品。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多用比喻排比,这些在《劝学》中有所体现。《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二、自学提示:请同学们查古汉语字词典,掌握重点词,并思考几个问题 劝,君子,已;蓝,青,虽,挺,就,暴;须臾,望,疾,至,能水,绝,生,闻;跬,驾,镂,用,跪,强,躁

    1、中心论点是什么?怎么理解?

    2、分了那几个论点论述?

    3、采用了什么论述方法,找出相关句子

    三、课文分析:

    1、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是什么意思?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什么意思? “劝勉”。“劝”的繁体字“勤”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学习。

    2、文章结构:(分析同时串讲课文)* 论点:学不可以已(开门见山)

    已:停止11]一生都不能停止 2]方法态度是:持之以恒 * 论证过程:为什么学?怎么学? 1] 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古今异义。此处增强论据力度[曰:学不可以已[停止]。青[n.],取之于蓝[于蓝取之],而青[adj.]于蓝;冰,水为[凝结]之[代冰],而寒于水。木直中[合于]绳。輮[糅,以火烘木,使之弯曲]以为[做成]轮,其曲[弯度]中规。虽[即使]有[又]槁暴[曝,晒干],不复挺[直]者,輮使之然[(弯曲成)这样]也。故[所以]木受绳[经墨线量过]则直,金[金属刀,借代。]就[接近,靠近]砺[磨刀石,即金属刀拿到磨刀石上磨]则利,君子博学[广泛学习]而[并列]日[n作状,每日]参省[参,检查。省,省察]乎[于]己,则知[智]明而行无过矣。

    青——蓝;水——冰;木——轮;金——利 外物加工结果 博学日参省乎己知明而行无过 五个比喻(尝试背诵)

    2] 吾尝[曾经]终日而[表修饰]思矣,不如须臾[片刻]之所学也;吾尝跂[提起脚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眺望[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强,宏大]也,而闻者彰[清楚,明显(欲盖弥彰)]。假[借助,利用]舆[车]马者,非利足[脚步快]也,而致[达到。注意字形]千里;假舟楫[桨,这里是用作借代指船]者,非能水[n作动,游水]也,而绝[横渡]江河,君子生[性,本性,资质]非异[(同一般人)没有差别]也,善假于物也。顺风而呼闻者彰;登高而招见者远;假舆马至千里;假舟楫绝江河 善假于物的结果 君子生非异 学习的结果能: 提高改变自身;弥补不足学不可以已 五个比喻(尝试背诵)

    3] 积土成山,风雨兴[兴,起]焉[兼词,于此];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神明”即“神灵”]自得[“自”是自然,“得”是通.全句意为:精神智慧就得到提升],圣心备焉[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焉,表肯定的语助词]。故不积跬[半步]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千里马]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马拉车走一天为一驾],功[成功]在不舍[停止]。锲[用刀刻]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蚓无爪牙之利[难点:之,定语后置标志,锋利的爪牙],筋骨之强,上食埃土[细土],下饮黄泉[地下泉水],用心一也[旧版,用:以,因为。一,专一]。蟹六跪[脚]而二螯[钳夹],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藏身]者,用心躁[浮躁,不专心]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积水成渊,蛟龙生 积

    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不积

    1、骐骥一跃,不能十步;朽木不折 舍

    1、驽马十驾;金石可镂 不舍

    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专

    1、六跪二骜-非蛇鳝之不可寄托 躁 学习方法态度:积累、坚持、专心 十个比喻(尝试背诵)* 论证手法:比喻:形象生动 排比:说理透彻气势磅礴 对比论证:鲜明有理

    四、知识点小结:(字词句段)* 第一组:通假字

    (l)輮rïu通煣 有yîu通又 知zhì是“智”的古字 暴pù已是“曝”的古字(通假字与本字同音;含音相近)(2)生xìng通性(古音声母韵母相同)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

    中zhōng砺lì参cān省xíng跂qì臾yú螯áo(3)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4)复习初中知识,综合思考和练习二,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虚词 温故 知新

    于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介词:从 青取之于蓝 苛政猛于虎 介词:比 而青于蓝

    告之于帝 介词:向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者 有蒋氏者,特殊指示代词,组成名词性结构,表示“„„的人或事物”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明原因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而 君将哀而生之乎 连词:并列关系 知明而行无过矣 潭西南而望 连词:修饰关系 吾尝终日而思矣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连词:转折关系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连词:顺接关系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矣

    * 取之于蓝(介宾后置);无爪牙之利(定语后置)* 见文章结构 分析。

    《劝学》教案3 教学目的

    1、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2、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3、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4、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教学重点:

    1、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2、掌握重要的文言虚词和实词。教学难点:对荀子的学习观的理解。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1、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2、介绍作者、解题;

    3、正字正音;

    4、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5、试译难句。教学过程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輮rïu通煣 有yîu通又 知zhì是“智”的古字 暴pù已是“曝”的古字 生xìng通性

    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3.结合“思考和练习”二,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指出字音、语气读错的地方。

    七、布置作业。1.认真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通假字、重点文言常用虚实词和难懂的句子。

    2.书面作业:“思考和练习”二、三、四。3.熟读课文,初步自析课文,思考题:(1)课文的三段各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

    (2)课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它们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1、每组比喻的意义和内在联系;

    2、论述中心的三个角度;

    3、设喻的特点。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二、研读课文。围绕三个问题讨论:

    第一题: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题:本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育什么内在联系?

    第三题: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

    由学生分段试译,试讲,教师重点点拨。1.结合课文段落层次分析,讨论第一、二题: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第一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

    ——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第二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第三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

    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不积跌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

    “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2.讨论第三题: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

    (2)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②正反设喻、③反复设喻,(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

    三、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思考和练习”一;补充练习。2背诵全文。

    3、用一个寓言故事;用五个以日常生活的事例作喻体的比喻 板书设计



    推荐阅读:
    劝学
    教研组长职责
    《致命id》观后感——你是谁,我是谁
    2024福建高考满分作文
    经济发展态势半年工作总结
    top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