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社学科模式-九游会ag
第一篇:品社学科模式
小学《品德与社会》“新知探究课”教学模式
《品德与社会》学科是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品德、实现社会性发展为宗旨的一门综合课程,其学习内容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品德课堂教学效率,最大限度的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我们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课程实施特点,针对不同学段对课堂教学的基本范式进行了深入具体的研究,以促进品生品社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
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范围逐渐扩大,学生的生活轨道由家庭、学校逐渐趋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开始接触更多的社会规则,需要掌握更多的生存技巧。针对学生发展的需要,《品德与社会》课程以螺旋上升的形式深化了家庭、学校、家乡等不同领域中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等因素,而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就是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
一、基本思路
按照“情境—互动—合作—发展”的教学步骤来实施的,其基本思路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创设生活及问题情境,使学生在与各种学习媒介发生的多维互动中,链接生活、体验生活,在师生的合作探究中感悟生活,促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生活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以良好的道德行为践行生活,从而实现师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范式的基本结构
(一)情境设置,找准切入
情境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有效途径之一,能有效激发学生构建知识的兴趣,为学生提供情感升华的思考和对比场景。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或现实行为,采用适当方式,如生活事件回放、设置生活问题、创设模拟情境、播放影像资料等,创设学习内容与生活的链接情境,引发学生在情境下自主链接生活、唤醒生活,拉近学习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生活探究兴趣。
(二)活动探究,自主建构
生活情境的创设仅仅是课程的开始,对问题的初步解决也只是打开了学生的生活之门,随着活动的逐渐展开,学生们将进一步体验生活的奥妙。所以教师继续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对上述问题进行初步探究和认知,所以设计了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自主的探究活动,这个环节学生可以通过自主阅读文本、观察、调查访问、查阅资料、上网搜集、寻求帮助、亲身实践等种种方式进行自主的学习活动。
(三)交流互动,自主参与
在此环节中,学生积极展示和充分暴露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在小组互动交流中,对已知知识和技能、已有情感和态度进行验证、质疑、总结,从而更加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如《感谢您,老师》一课中,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采访,交流中老师们一天所要做的工作,感受老师工作的辛苦,再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想一想你与老师之间有没有发生过让你难忘的事情,最后讨论你认为有些同学只尊敬自己的老师,你认为这样做对吗?说说你的想法。这样学生在交流中对教师的工作就有了更加系统的了解,也进一步感受到了老师工作的辛苦,内心会很自然的升起对老师的敬佩之意。
(四)展示提升,内化感悟
通过互动,交流,学生的认知虽有所拓展,但也只是丰富了相关的生活经验,对生活的深入认知仍很肤浅,对某些问题仍存在一知半解。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伴随着新的疑惑、新的问题的产生,以及想要验证自己、他人、教师、教材的理论和观点的更迫切的心理需求,通过汇报展示,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范围内与其他各组进行交流探讨,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其它学习媒介间的多维交流,达成对问题的深入认知。
(五)拓展延伸,回归生活
学生良好的品德的培养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最后回归生活,指导学生的生活行为,促使学生内化道德要求,实现社会性发展。在此环节中,教师根据学生合作探究的情况,为促成学生发展目标的深入和达成,由教师或学生再创富有实践性的新情境和新要求,以检验学生的认识用所学的知识和能力去践行生活,进一步深化、扩展、修正和完善认识,使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得以全面和均衡的发展。
第二篇:品社学科工作计划
整合品社的学习资源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品德与社会学科工作计划
光阴似箭,一晃新学期开始了,为了更好的完成品社学科的教学任务,特订如下工作计划:
一、教好品社学科的指导思想
既然品社学科意义重大,任重道远,所以本学期以至今后的教学工作,我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民族优秀思想为主导,以构建社会主义及新时期公民核心价值观为工作方向,以多样灵活、与时俱进深受当代小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为手段,全心全意做好本科目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对于品社学科的教材分析
现在我们所用的教材采用的是“单元编排、主题统整”的方式,充分体现了作为传统学科的教育性、作为整合科目的综合性、作为社会学科的参考性、作为见闻学科的广博性。同时,在教材编排上,为了适应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尽量用生动的方式呈现,体现了小学科目的直观性。
因为教的年级有四个,所以把每一本书按单元、课节分析太麻烦,也没有必要,通过我个人的观察和总结,无论哪个年级,品社学科都是可以分为四个板块,即基本伦理和道德、历史知识、地理常识、社会常识。所以我按四个板块进行分析。
先说基本伦理和道德板块,这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不可不学,旨在确立一个未来公民的基本道德素养,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许多以前想不到的社会问题,在物质贫乏的年代,我们总认为,富有了一切就不成问题了,但是富有了不能填补精神的空虚,有时候因为富有了,剩余时间多了,社会问题也就更多了,这些问题必须通过道德来解决,解决的最佳时间就是小学阶段。
再说历史知识板块,这一板块有这样三个任务:
1.深入学习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学会用科学的辩证的思维模式对待历史及传统文化。
2.了解各个民族、国家的历史,培养初步的辩证历史观,丰富自己的学识。3.无论中外历史,不仅要借鉴成功的经验,更要吸取血的教训,为自己和民族甚至世界的发展思考,为将来融入社会,融入世界做好必要的准备。
在教学时我一定本着“不止为教知识,更为教方法”的态度,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努力达到教学相长的目标。第三说地理知识板块,这各板块也有三个任务: 1.了解我国的地理概况,主要地理特征,地理知识。
2.学习基本的地理知识,学会基本的地理方法,能看地图,运用地图。知道世界地理的一般常识。
3.了解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认识到文化的多样性,能对不同文化有包容、理解但不盲从的态度。
最后说社会学板块,这个板块是最活的、最与时俱进的,能突出时代特色的板块。主要是为了建立学生基本的社会价值观念、底线道德,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最新的社会常识,社会观念,争取让学生从小开始就跟上时代。
核心素养作为一个时代的教育新名词,它是我国在正式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这份文件中提出的。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也就成为我们品社学科的“关键”因素了。从本人粗浅的认识中,品社学科的核心素养应该是学生应该要有爱国情怀,学会自主学习,与人合作,有获取新知的能力及敢于创新的精神。本学期,通过参与教研员李老师的培训,为我的教学指明的方向;同时五年级的品社学科历史题材的内容占了全书半壁江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落实爱国教育也成为我思考的核心问题。
通过历史题材,综合资源渗透民族自豪感,不能忘记历史。五年级的第三单元《灿烂的历史文明》和第四单元《不能忘记的历史》的第二个主题都是属于历史题材的内容,这些内容离学生的生活遥远,有的是无法回顾的,而教科书中所列举的内容又是十分有限的。但学生了解的欲望又是相当强烈的,他们不知的正是书中无法满足他们的,因此老师需要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知识的补充拓展,但一节课中的知识点多,内容太过于饱满,课堂容量又是不允许的,所以综合本课的相关资源显得尤为重要。如教学《我国古代的丝绸之路》这一课,学生对丝绸之路有所知又有所不知,为什么我们要开辟丝绸之路?他们却理解不深入,有种浅尝则止的感觉。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更是我们在历史题材中渗透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的突破口。于是我让学生借助教材了解丝绸之路,然后借助张骞出使西域的古诗让学生认识他们,感受中国的古代文明,初步产生自豪感;然后通过讲述习总书记提出的现代“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现代丝绸之路的作用,为自己有这样伟大、杰出的领袖和祖先而自豪。学生就在《世界上的文明古国》中,认识了中国被称为文明古国的原因,也懂得要把自己的祖先的精神发扬光大。又如《鸦片敲开国门》一课,让学生了解过去的历史,知道落后就要挨打、国家今天的繁荣发展是与自己的奋斗是离不开的,作为一名中国人就应为祖国作出力所能及的努力,不断强大祖国,才不会让历史的悲剧重演。学生在视听觉的影响下,充实认识感受到作为一名中国人肩上的重任。《品社课标》指出“热爱家乡,珍视祖国的历史与文化,具有中华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课堂的学习中,通过各种资源的综合运用,有效地渗透了民族自豪感,落实了对学生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对于学生的情况分析
总体来说,我所任教学科的各个年级的学生素质都很好,具体来说: 三年级学生守纪律,但是气氛不活跃,重点应该落在社会学上,伦理道德常识也应该通过活动的方式去内化。
四年级学生和三年级学生情况正好相反,教学重点次序和三年级也应该正好相反,强调最基本的纪律道德教育。
五六年级情况和四年级相同,不再赘述。
或许在品社课堂上,我们可以借助历史题材的内容进行爱国教育,借助地理题材的内容开拓学生的眼界,在课堂上通过组织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及信息筛选能力。但如何在品社学科中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让学生在学史明理中强大自身,更在学理中不断强大自身的学习力,真正激发学生内需,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还是值得课堂教学示断尝试不断创新的。
第三篇:六年级品社教学模式
今年我执教小学六年级品社科,我将这门学科所要形成的基本素养去定位在四个方面,以次是培养学生的世界眼光、问题意识、思辨能力和沟通能力。并逐步摸索出了品设学科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一、质疑定标(2-3分钟)
根据课题明确学习主题与内容,并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作为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观看视频(3-5分钟)
每一篇教材的第一课时,尽可能提供一些与教学主题和内容有关的视频,丰富学生的形象化体验,唤起学生的相关经验,为新课学习提供一些感性素材。
三、自主学习(5-8分钟)
根据学习目标和质疑问题自学课文,圈圈、划划、填填、写写,将自己的思考和收获标注和记录下来,尽量转化成自己的语言。
四、小组合作(5-8分钟)
按照四人小组开展自学收获的交流与讨论,教师随机参与讨论或咨询,掌握进展。学生的交流不能仅仅是朗读书本上的内容,还要转化成自己的语言,谈出自己的感想和思考。
五、小组汇报(5分钟)
依次请两个四人小组上台,分别围绕不同的学习目标或问题,对刚才小组内交流和讨论的成果进行汇报和展示,教师与学生进行灵活互动与评价。根据四人小组学生展示的成效基于等级评定,照本宣读的只能“b”,要得“a”的必须要有自己的感想、思考和语言。(汇报形式:读、说、演;汇报层次:了解、感想、思考)
六、轮号发言(5分钟)
每个四人小组的4名学生都有1~4中的某个学号。针对课文提出的重点的情境式问题,教师请每个四人小组的相同学号的学生来回答,对回答的结果进行比较性评价。
七、朗读巩固(3分钟)
对课文中精辟的论述或总结性的语言集体朗读巩固,提高理性认识水平
八、教师总结(2分钟)
围绕本课的学习目标和问题,对学生在课上的表现进行评价总结。
九、完成作业(8分钟)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填写导学单。批阅后,选择最佳作业,在下一节课的新课之前向全班学生介绍并点评。
第四篇:思品学科模式4
生本理念下三段六步教学法
————以《人生难免有挫折》一框为例:
一、前置学习阶段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目的:“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
基本要求:
①选取社会热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且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情景; ②形式可歌、可演、可猜、也可新闻播报等等; ③时间不宜过长(3分钟左右),形式不能过杂;
④要符合初中生的特点,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原则:有效性原则。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3分钟)
1、师送祝福:初次见面,祝孩子们:开心每一秒,快乐每一天,幸福每一年,健康到永远!
2、生回馈祝福:笑口常开、心想事成、万事如意、一帆风顺、梦想成真、一生平安 „„
3、提问:一帆风顺、心想事成这些祝愿可能实现吗?
设计意图:学生都有送祝福的经历,对此会倍感亲切,他们很容易就引发思考,从而认识到:祝福都只不过是人们的良好愿望而已人生是美好的,但人生历程又是不平坦的。激起对本节知识的兴趣。
(二)、前置作业 自主完成
目的:通过完成前置作业使学生能够初步了解相应的基础知识,熟读文本,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本大意;结合文本谈自己的个性学习感受;
基本要求:
①前置作业以问题为主要形式,教师可以口述,也可指定指定教材中习题等展示给学生; ②学生要认真阅读文本,准确标记,同时将疑难问题标出,组内进行交流。原则:简单、根本、开放
①简单——必须遵循“低入”的原则,要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上都能有所收获,有所创造,人人可做。通过作业的完成起到“深思”的作用,达到“高出”的效果,让学生感到负担不重,收益又很大,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
②根本——重在揭示知识的本源。明确目标,生成本节课的重难点,并初步达成教学目标; ③开放——以教材为基点,最大限度的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落实“学习生活化”的要求。以动态的“教材观”使用教材。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
自主学习,了解挫折(8分钟)
学生带着自主性问题认真的阅读教材,初步理解教材内容,对教材进行准确标记,并独立完成课件上出示的问题,对问题进行抢答。
1、什么是挫折?
2、挫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3、面对挫折,人们会采取哪些态度?不同的态度会有哪些不同的结果?
设计意图: “读”是学生接触教材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充分利用教材可读性强的特点,组织学生阅读――分析――归纳,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所以,在这一环节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去,不要流于形式。抢答的问题宜简单,尽量让每个层面的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愉悦。
二、合作交流阶段
(三)、合作交流 智慧共享
目的: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群体创造意识,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实现学生之间学习的互补,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基本要求: 1)学生方面:
①小组交流是对完成前置作业情况的了解与检查,由组长主持,个人汇报,相互查阅等形式进行。
②合作交流,依据教学重难点知识设计一两道拓展性问题,小组发挥集体优势,群策群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教师方面:
①既关注学困生的自学情况,又关注情绪上有明显变化的学生学习情况,并给予人文关爱; ②穿插到各个小组之中,了解学习情况,适时参与其中,进行点拨、启发、引导,但不能随意干扰或打断各小组的交流活动,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交流空间。教师在参与活动中要以成员的身份出现,不能高声点评,不要轻易下论断。
原则: 1)针对性原则
一是要针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一教学目标,紧扣主题,选择能开发启迪学生思维的内容设计问题;
二是要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和易混淆、易疏忽之处或典型的错解处去设置问题;
三要针对学生知识出现的断层和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特点及认知规律等实际情况设计问题。
2)典型性原则
即抓往理解和应用知识的关键设置问题。如处理问题的典型思路和方法,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及易错、易混的问题等,使问题击中要害,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层次性原则
设计的问题要能体现出如下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的问题主要解决“是什么?”属识记层次。这类问题要求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经过思考就可以解决;
第二层次的问题主要解决“为什么?”属理解层次。这类问题是在学生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必 须经过一系列的探索实践活动才能解决的问题;
第三层次的问题主要解决“怎么办”属掌握层次。这类问题可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之后,分组讨论,大胆设想,拿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再利用实验进行探索。这类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
第四层次主要解决“怎么样?”属评价层次。这类问题可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获得结论后,对知识的发现和发展过程作出评价,从学习过程中提炼出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
合作探究,感悟挫折(8分钟)活动一:分头行动找挫折:
1、以小组为单位找挫折。
第一组:文学界人物遭遇的挫折 第二组:政治界人物遭遇的挫折 第三组:体育界人物遭遇的挫折 第四组:艺术界人物遭遇的挫折 第五组:科技界人物遭遇的挫折
设计意图:七年级学生年龄小,阅历浅,缺乏对挫折普遍性和长期性的认识,通过合作探究,列举名人、伟人的事迹,强化学生对挫折的认识,为突破难点做铺垫。活动二:身边挫折我感受
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挫折经历及感受。在组内交流。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交流互动的过程,也是一个反馈过程。开发学生已有的生活资源,让学生根据亲身感受的生活实际,谈挫折。懂得平凡人的烦恼和挫折不比名人少。活动三:兵练兵析原因
以小组为单位,分析造成挫折的因素有哪些?
设计意图:学生善于展示自己,让他们扮演教师的角色,进行练兵,通过案例的剖析,自然地归纳造成挫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些因素是我们难以避免的,从而认识到人生难免有挫折,挫折与人生相伴。层层推进,来突破教学难点。活动四:面对挫折我坦然
欣赏情景剧《三个50分》
思品考试成绩刚刚公布,拿到成绩单后„„
学生甲:(垂头丧气)走进教室,“哎,我真是笨死了,又是50分,看来我就不是读书的料,我决定了立即回家卖红薯!
学生乙:(愤怒)“我决不能原谅自己的失误。从现在起我要好好学习,”(十分钟过后)禁不住朋友的邀请,拿着篮球就出去了,(红光满面)“其实我也不错了,张三才考了30分,我比他高20分呢!以后再努力也不晚。”
学生丙:(冷静)“这次我考得特别不好,说明最近我的学习状态不好,我要及时调整,我一定要好好努力,不气馁。”(无数个夜晚挑灯苦读)
讨论:在下次思品测试中三名同学会取得什么成绩?为什么?
情景剧说明了什么道理?
设计意图:思品教学必须贴近学生生活,由学生表演身边案例,而后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实例分析,归纳总结,进一步明确面对挫折,不同的人生态度会导致不同的结果。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培养他们用辩证的方法分析挫折的能力。突出本课教学重点。之后通过刘伟视频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坦然面对,挑战挫折,坚持不懈。
(四)、展示汇报 拓展提升
目的:各小组根据组内讨论情况,对学习任务进行讲解、分析。充分利用学生资源,完成教学目标。
基本要求:
①以小组汇报为主要形式,各学习小组可以针对自主学习和小组交流之后的学习收获进行汇报展示,要选择一个主题,进行的较为完整的汇报。
②可以是一个人完成也可以是小组成员共同完成。
③汇报的方式多样化,有必答、抢答、板演、表演、互问互答、质疑解答等多种方式。④汇报的主题要源于自主性问题和合作探究性问题,教师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灵活把握。⑤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展示汇报,做好点评与提问。点评以激励为主,善于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微小的进步和变化,要本着树立自信心、获取成功感、激发学习兴趣的原则进行点评。提问要有艺术性,可以是指名问、点组问、循环问、组间问、学生问等方式进行。
原则:时效性原则:虽然形式不限,但必须突出汇报内容,活动为内容服务。展示汇报,拓展提升;(15分钟)组1:①汇报名人遇挫的故事,可讲可演。
②典型人物展示(图片配旁白)
组2:①学生代表分享自己的挫折经历及感受。
②归纳:从古至今,没有哪一个人不经历挫折和失败。
组3:①以小组为单位,依据前两个活动中列举的名人或凡人经历的挫折,进行提问接龙:造成挫折的因素是什么?
②师生归纳:在成挫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天灾的自然因素,有各种人为因素,还有个人原因,因此说人生难免有挫折。
组4:情景剧表演并分析归纳。面对挫折,采取不同的态度就会有不同的结果。
三、巩固应用阶段(五)达标检测 巩固提高
目的: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基本要求:
①问题的来源可以是源于课本上的,也可以是组内、组间互出,也可是教师指定题等各种形式来呈现。
②充分利用好解题思路的表达,再现思维路径。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③教师要及时评价做好反馈工作。对完成情况进行点评,并对后续学习提出新的任务,为新知 识学习做好准备。
原则:分层性原则:“当堂检测”既要用脑,又要动手,既要重视书本知识,又要重视实际动手探究能力,通过亲身体验获得感性知识;学生在“当堂检测”中既要重视学,又要注重练,学中有练,练中有学;既要重视听与说,又要注重思与写,让大脑各中枢建立联系,从而提高学习质量。
达标检测,巩固提高(5分钟)“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这句话揭示了什么道理?其中的原因是什么?面对不如意事我们应采取什么态度?
设计意图:题不在多,而在于精,针对本节重难点知识设计习题,注重知识间内在联系,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盘点收获 布置作业
1)盘点收获: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利于系统知识的构建,可以通过学生口述、板书要点、合作完善等的形式归纳所学知识,充分利用好学生资源。
2)布置作业:
第一,作业设计要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贴近生活,学以致用。第二,作业设计要注重基础,面向全体学生,张弛有度。第三,作业设计要因材施教,适当渗透合作探究型作业。
总之,三段六步教学模式体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理念,是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而设计的。能使学生带着明确的学习任务目标,主动进行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变“学会”为“会学”,变“苦学”为“乐学”,大大提高学习效率,打造出高效课堂。
盘点收获,布置作业
1、盘点收获: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2分钟)
2、布置作业,挫折共勉:自己动手写一句励志语,粘贴在醒目位置,在你遭遇挫折时能够得到激励。(2分钟)设计意图:让学生产生一种神圣感自豪感,觉得名人、名言并不神秘,从而增强战胜挫折的勇气和力量。延伸性作业将课本知识生活化、实践化。
课堂感悟,歌曲结课(2分钟)天空经过雨水的洗礼,才会有美丽的彩虹;雄鹰鹏程万里,才知道远方的家在何处;人们只有在挫折中坚强,才会离成功更近。让我们为自己插上一对翅膀,飞过荆棘谷徜徉于成功的殿堂。
我们坚信:《阳光总在风雨后》(播放歌曲)
设计意图:教师寄语辅以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结束课堂,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坚定战胜挫折的勇气和信心。
第五篇:品社学科主要教学目标浅说
品社学科主要教学目标浅说
黄花镇张家口小学 易仁新 刘会林
有一句成语叫“有的放矢”,“矢”者,箭也;“的”者,箭靶也。该成语的意思众所周知:放箭要有靶子;比喻做任何工作都得有明确的目标。小学品社学科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呢?按照课程标准的规定,无外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大件。但是,这赫赫有名的三维目标,是适合于所有学段、全部学科的。即是说,它更多地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共性,在不同学科、同一学科不同内容的教学中,它们不可能是平起平坐的,而是允许有轻重缓急的。从哲学的角度说,它们应当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别,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
笔者以为,品社学科教学的主要目标应定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上。理由如次。
学校教育的整体目标规定了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生必须修成的功课。“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古人把“修身”当做为人处世的第一要务,认为“正心”是修身的前提条件,指出“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大学》)笔者以为,无论从学生个人成长还是从为民族和国家的未来着想,助学生正心修身都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五育并重,德育为首,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因为“聪明用于正路,愈聪明愈好,而文学功名益成其美;聪明用于邪路,愈聪明愈谬,而文学功名适济其奸”。(金缨《格言联璧》)因为“品德不好是危险品”。如何助学生做到心正呢?首先就得从小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校有义务协调社会、家庭并以学校为主阵地,帮助学生从小形成符合社会主流的是非观和正确的价值观,以使学生长大后真正成人成才,愿意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并实现其个人发展目标和体现其人生价值。
《品德与社会》学科特点规定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该学科的主要任务。学校要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固然需要全员参与,全方位协力,但毋庸讳言,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应当承担主要的“传道”任务。笔者曾这样给学生解释《品德与社会》:了解良好的、主流的品德知识,了解社会的常识和进步,形成良好的品德,为参与社会进步做准备。这个解释固然难免偏颇之嫌,但似乎也很有道理。教育部2024年版《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对于该课程的课程性质定义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翻开小学中高年级各学科课程标准,没有哪一门学科的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有“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表述,这说明帮助学生正心修身,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是品德与社会学科独有的主要任务。怎样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笔者以为,首先是要充分利用课堂阵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爱什么恨何物、什么对什么非、哪样做有意义哪样行无价值、、、这些都得在课堂里尽量弄清楚辨明白,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之于生活实际,借以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打上根深蒂固的烙印,以免长大后临事而迷,误入歧途。“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这段文字是教育部2024年版《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对该课程教学目标的总体表述。试想,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让小学生“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一旦情感态度价值观出了偏差,这些目标可能达成么? 《品德与社会》教材规定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该学科的主要任务。品社教材内容,虽然说包括了品德与社会两大方面的内容,但可以肯定地说,“社会”方面的内容也离不开“品德“方面的知识。且以鄂教版三年级下册为例略作说明。湖北教育出版社2024年版三下品社教材四个单元三十二个主题,从主要倾向上看,第一、第四单元(《社区是我们的大家庭》、《我是聪明的消费者》)应当是以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为主要目标的,可是,里面很多内容却无论你怎样做,都撇不开”品德”(良好的情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的培养(或者说,离开了品德的培养,你就无法完成好教学任务)。比如第一单元第二课《身边的朋友》第二主题《公用电话的诉说》,主要是讲公共设施被损坏及其后果,借此培养学生爱护公共设施的习惯的,可是,谁能说“爱护公物”“保护公共设施”与良好的情感态度无关呢?又比如该单元第三课《不一样的社区》,介绍的是中国江南水乡、四川山地、青岛沿海、国外泰国、加拿大等地社区的一些特点,从表面上看,仅仅就是了解一些“不一样的社区”特点而已,但从深层次上分析,培养学生广阔的心胸不正是其应有之义么?而“胸怀宽阔”不是良好品德么?再比如说第四单元第二课第三主题《我去商店买东西》,引导学生文明购物,难道我们能说“文明购物”与情感态度无关么?最后看该单元第三课第二主题《别人有的,我该不该有》,该主题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会量入为出,倡导学生以俭为荣,有谁能说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可以勤俭节约呢?总而言之,在鄂教版三下品社教材中,教材的内容规定了我们不得不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践行的主要目标。2024、02、16 赵老师:
这是去年看了您的微研课题的一点思考的结果,现不揣浅陋,权当新年礼品寄给您,请斧正。
黄花镇张家口小学 易仁新 刘会林
推荐阅读:
品社学科模式
劝学
教研组长职责
《致命id》观后感——你是谁,我是谁
2024福建高考满分作文
相关文章: